除五号线东段和六号线南段之外,这次“地铁圈”扩容最重要的看点,就是“北跨”的第二条地铁——地铁10号线。此时,
西安核心区北部地区,是地铁最密集区的片区之一。因此,该线路在年内有三个换乘站:8号线号线“西安工大·武德路”、3号线号线有多个换乘。
“该线路作为西安北跨战略的先行工程,是连接主城区与渭北地区的轨道交通快线,对优化城市总体空间布局、推动区域融合发展、促进沿线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”
早在2003年,经开区就与高陵区共建泾渭工业园;到了2012年,西安地处渭北的行政辖区,全域确定为“渭北工业区”,包括三大工业组团:高陵装备工业组团、阎良航空工业组团、临潼现代工业组团。
基于发展阶段、产业周期以及园区运营,高陵是西安渭北工业“重心”。空港、秦汉和泾河“全面代管”后,高陵毫无疑问成为“核心”。
从GDP上看,2023年高陵为426亿(占全市3.5%)。这两个指标并不算高,但工业层面可圈可点:
一是二产占比居西安前列:2023年,高陵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.6:53:39.4。二是工业产值高总基数:2023年,高陵区工业增加值214.59 亿(增长18.3%);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03亿(增长32.8%)。
值得一提的是,作为西安乃至陕西工业的“新引擎”,汽车制造业在高陵区占比最高:2023年完成产值968亿,比上年增长 37.4%。
基于“渭北工业区”定位,在西安“全面代管”西咸新区下,“西安七大功能区”再度明确了北部定位:
在《西安最新规划解读:“北部”功能最终落定,事关未来十年发展……》,我们分析了北部“四大”格局特点:“大工业”是引擎,“大临空”是驱动,“大遗址”是特色,“大农业”是基底。
一是更加明确“工业”定位:在高陵早先十四五规划中,喊出“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”口号。这次“西安高质量工业发展区”,更精准也更务实。
二是更加保障工业的供给:城市功能和定位的变化,直接体现就是高陵区的工业用地面积显著增加:六个新增开发单元中,绝大部分以工业用地为主;从占比上来看,工矿用地占比达29%。
三是更注重区域间的协作:向南,携手浐灞国际港优化提升渭河两岸空间塑造;向西和向北,全面融入西安都市圈建设和西咸一体化发展,协同编制完成“高陵泾河新城三原”产业规划。
分别是新能源汽车、新能源新材料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消费品制造、航空动力制造。尤其是前三大产业,目标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至60%以上。
比如14号线,既实现主城区与航空枢纽的连接,也加速城市新中心之一的奥体中心发展;9号线,将临潼区全面纳入到主城范围。5号线,实现沣东的主城区化以及为沣西的融入奠定基础。
因此,西安地铁方面也宣布通过以下措施来进行应对:“采用灵活编组4/6混跑的运行方式,避免高、平峰运能过剩,有效降低车辆年走行公里数,节约车辆运维成本。”
如何依托现有地铁的通行,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和人口的迁入,已是目前外围各新区当下要做到的重点工作。因为在当下大环境下,未来新的地铁线路规划难度越来越高。